close

  □本報記者 胡敏 梁現瑞 許靜 曾小清
  2013年11月30日,成都梁家巷。“篤,篤,篤……”持續的機器轟鳴從打圍的工地傳出。當天,包括一條7.7公里的雙層幹線在內的3條全新交通幹線同步開工,將重塑這座城市的北部輪廓。
  這一迄今為止成都最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北改”,計劃投資3300億元、涉及195平方公里城區,將視線直接對準曾經以“亂”聞名的成都北部城區,通過基礎設施、舊城改造、產業升級、生態建設,最終將呈現高端化的城市業態、特色化的城市文態、多元化的城市生態、現代化的城市形態“四態合一”的宜商、宜業、宜居新城北。
  這是四川新型城鎮化建設史上一個具有標誌性意義的片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人為核心的四川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推進。
  今年前9月,全省啟動舊城危舊房和棚戶區改造25萬戶;明年,“百萬安居工程建設行動”即將啟動,10萬套公共租賃住房、40萬套舊城危舊房和棚戶區改造,已納入決策視線。
  即將過去的一年,以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為指引,四川堅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鎮並舉的城鎮化推進策略,一張四大城市群競相隆起、成百上千個小城鎮星羅棋佈的區域發展新“版圖”雛形初現。
  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試驗場,深化戶籍制度、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系列改革在四川由破冰而縱深推進,城鎮化已成為構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進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以人為核心,以質量為關鍵,以改革為動力——走具有四川特點的新型城鎮化路子的實踐,正由內至外地改寫著蜀中大地,併為全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有益探索。
  為誰建?誰來建?在四川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始終挺立著一個大寫的“人”字
  “兒大不同床,女大不同房。”一年前,這個留存在中國人內心的千年傳統,對吳守東而言,依舊還是個遙不可及的夢。
  42歲的吳守東是德陽市中江縣回龍鎮人,10多年前,他帶著女兒來到德陽市區,以打工為生。微薄的收入無法支撐起安居的夢想。10多年來,一家人只能長期租住在一間10多平方米的小屋裡。一張床,一張桌子,兩把椅子就是全部。
  改變肇始於今年。春節後,德陽市5000多套公共租賃住房陸續竣工,政策明確,其中30%向農民工定向投放。吳守東成功申請到一套兩室一廳、近50平方米的房子,每月房租只有280元,不到市場價的一半。
  吳守東的改變有宏觀背景。在去年12月舉行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省委書記王東明指出,要更加註重以人為本、以城帶鄉,使四川城鎮化進程更加協調、更有質量。今年初,四川省政府下令:今年,拿出公租房的30%供給農民工,總量3萬套,租金為市場價一半。截至11月底,原計劃的3萬套公租房已經兌現2.9萬套,全年總量預計將超過3.2萬套。
  更高比例,更低租金,作為全國首個啟動“農民工住房保障行動”的省份,讓外來務工人員居者有其屋僅僅是一小步。今年5月15日,省政府召開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2013年四川省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重點工作實施方案》面世。
  當中,一個細節被與會者反覆咀嚼,作為四川首個就推進新型城鎮化出台的實施方案,方案通篇竟然沒有提及城鎮化率的提升指標,相反,六項工作和五項改革幾乎全部圍繞“人”來展開:
  為了人,做強產業促進就業,年內新增150萬個就業崗位;
  為了人,啟動農民工住房保障行動,將可分配房源30%的定點投向農民工;
  為了人,啟動大規模舊城危房和棚戶區改造;
  為了人,加快城市新區建設,舒緩舊城壓力,改善生活質量;
  為了人,實施農民工參與社會保險與城鎮人口繳費同標準,與城鎮居民同等享受就業、醫療、教育、文化等,實現全省168個公共圖書館、204個文化館和4000多個鄉鎮文化站免費開放……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四川省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王小剛認為,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存在著過於聚焦城鎮的擴張、忽略人的城鎮化這一本質追求的問題,而作為城鎮化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追兵”,四川博採眾長、揚長補短,實現創新突破:貫穿於改進城市文化、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居民生活等一攬子城鎮化建設內容,身居其間的個體——人能否成為最大受益者,成為衡量一切城鎮化推進成果的核心指標。
  於農民工如此,於早已居住在城市裡的人更是如此。
  曹家巷,這個地處成都北城的老舊城院,註定將成為中國城鎮化建設歷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於“北改”而言,曹家巷是塊曾經啃了十年也沒有啃動的“硬骨頭”。然而這一次,曹家巷的3000多戶居民,對於改不改、怎麼改,有了絕對的發言權。
  “曹家巷的居民自治改造拆遷模式是一個嘗試,它創造了奇跡。”在持續近一年的蹲點調查後,央視在報道中如此評價。
  堅持擴增量與調存量並舉,舊城改造與新區拓展兼備。截至10月底,四川今年已啟動25萬戶危舊房、棚戶區改造,其中超過12萬戶安置住房開工,提前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改造任務。“吳守東”和“曹家巷人”的生活,正因此而改變。
  哪裡建?怎麼建?一個“有質量的城鎮化進程”正在蜀中大地上次第展開
  今年,攀枝花紅格鎮金河村果農宋金榮參加了鎮上舉辦的服務禮儀培訓。“紅格被納入全省100個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要搞‘陽光、溫泉、運動、休閑’的低碳休閑旅游小鎮了。”果農宋金榮,在城市轉型升級中敏銳地捕捉到了商機。
  這場商機,來源於“具有四川特點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的開啟。什麼是“四川特點”?2013年8月16日,四川高規格舉行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現場會上,省委書記王東明親自點題:“五個堅持、五個註重”,“三個轉變”。
  “五個堅持、五個註重”:堅持以人為本,更加註重公平共享;堅持集約高效、更加註重質量效益;堅持綠色發展、更加註重生態文明;堅持統籌城鄉、更加註重“四化”同步;堅持制度創新、更加註重頂層設計。
  “三個轉變”:推進新型城鎮化由粗放增長向集約高效發展轉變,由土地城鎮化向人的城鎮化轉變,由城鄉分割向城鄉一體發展轉變。
  “五個堅持、五個註重”是認識指南,“三個轉變”是行動綱領。其目的,是著力增強城鎮集聚產業、承載人口、輻射帶動區域發展的能力,走出一條形態適宜、產城融合、城鄉一體、集約高效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新型”,體現於科學發展觀的四川實踐。
  紅格鎮,第一次擁有了省住建廳為其“量身打造”的《紅格鎮總體規劃》——2013年,四川啟動“百鎮建設試點行動”。行動的第一步,是以縣為單位科學編製全域規劃,通過分類指導,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
  與此同時,四川四大城市群規劃編製和省域城鎮體系規劃修編年內完成,以解決區域發展中的戰略性與綜合性問題,合理組織城市群內各城市之間、城市與體系之間,以及體系與其外部環境之間的各種經濟社會聯繫。
  以科學規劃為引領,四川的每一座城市,都在“四川特點”的城鎮化路徑中找到位置。“新型”,體現於統籌發展理念的始終強化。
  在四川,城鄉規劃、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被作為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步加以考量。省住建廳提供的數字顯示,四川城市城區人均擁有面積僅為60-70平方米,遠遠低於國際通行的100平方米標準。為此,在適當控制特大城市中心城區規模、建立城市開發增長邊界、防止“攤大餅”式無序蔓延的基礎上,四川提出做大一批區域中心城市,支持有條件的城市規劃建設城市新區。
  但是,新區建設不是城市的盲目擴張,而是把“宜居”放在首位,“著力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一個數字可以作證:今年,四川計劃投資880億元用於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按照“窄路幅高密度”的設計理念,優化城市道路網絡;針對城市內澇災害的問題,啟動排水設施普查和建設規劃編製工作,嚴格實行雨污分流——“重‘面子’更重‘裡子’”,這是媒體對於四川城鎮化建設的直觀評述。
  “新型”,體現於產城一體的融合發展。內江市東興區,“宜居東興”的打造,帶來物業管理、家政服務、醫療衛生、社會化養老、健身娛樂等社區服務業的同步繁榮。今年前10個月,當地財政總收入同比增長49.2%,其中地方公共財政收入超過去年全年總和。
  依托產業發展城市,發展產業促進就業,四川的產城融合之路顯現成效:今年前三季度,我省城鎮市場實現零售額同比增長13.6%,增速以快於全國平均水平0.6個百分點,重回上升軌道。“新型”,體現於老百姓居住的真實體驗。
  最近,家住成都市馬鞍東路的張萍生活發生了新變化:路平了、燈亮了,廁所不堵了,房子不漏雨了……小區還是原來居住的那個小區,卻沒有大拆大建,也沒有推倒重來,而是用更低成本的綜合整治,實現城鎮文化傳承、特色風貌塑造乃至城鎮品味。
  曾經的廢棄工廠,被改造成集旅游休閑、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城市綜合體;一處處特色老舊住宅,通過綜合整治再度成為民眾樂居的所在……規劃引領、交通先行、產業支撐、生態打底、文化為魂,新型城鎮化與文化共融發展,城市“年輪”因此而留下。
  43.5%,2012年四川城鎮化率仍低於全國將近9個百分點。但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四川並不單純追求速度。用四川省住建廳廳長何健的話說,“快不是目的,關鍵是質量。”
  後發更要高點起步!
  人往哪去?錢從哪來?城鎮化建設難題的化解路上,一場波及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改革“破冰”之旅正在開啟
  成都雙流縣興隆鎮瓦窯村的龔華貴原先想都不敢想,有一天他的生活會是這樣的:116平方米的新房取代了曾經的破舊瓦房,新房周圍,醫院、學校、公園、運動場一應俱全。現在,種地的龔華貴幹起了裝修的生意,家庭月收入已經過了萬元。
  這場意料之外的改變,得益於一場發軔於省會成都的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如今,改革試點的成果正在為四川新型城鎮化建設註入源源不竭的動力;而新型城鎮化建設,又不斷充實著全面深化改革的內涵,進而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實現更大發展。
  以戶籍、土地、社保、社會管理和投融資體制機製為主要內容的系列改革,加速向前推進。
  戶籍制度改革被置於諸多改革議題之首。今年初,四川宣佈在全國率先全面放開戶籍限制,除成都以外,全省大中城市、城鎮全面放開落戶限制,取消限制農民轉為市民的人為障礙,基本實現“全開放、零門檻”。同時,全面推動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加快建立戶籍與居住證相互補充、有效銜接的實有人口管理制度。
  改革成效立竿見影。“我們正努力實現參保繳費、賬戶查詢、關係轉接、待遇領取‘一卡通’。”一個細微變化,出現在四川省人社廳廳長王建軍手中的報表上,表格內,曾經明確標註的農民工參保率已經不見蹤影,代之以城鄉居民社會保障的統一報盤。
  2013年12月4日,成都宣佈,打破城鄉戶籍壁壘,無論城鎮戶口還是農村戶口,本市戶籍還是外地戶籍,只要年滿16周歲以上至法定退休年齡內的靈活就業人員,只需攜帶身份證或戶籍,就可前往戶籍所在地或就業所在地社保局申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並可靈活轉移。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也在繼續。今年11月16日,川南首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正式在內江掛牌。24個鄉鎮的26.8萬戶農戶,共同推開了農村產權改革的“大門”——農民帶著財產進城,內江邁出堅實一步。
  在南充順慶區,閑置的農村土地被集中起來統一整理、統一對外招商流轉,變成可以生財的“金山”;同樣被盤活的還有廣安、瀘州、攀枝花的1600公頃工礦廢棄土地——充分挖潛、盤活存量,土地利用的不斷變革,正洞開越來越廣闊的城市空間:今年上半年,全省累計批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941個、周轉指標37872公頃,優化了城鄉用地結構。
  隨著改革的縱深推進,“市場之手”在四川城鎮化進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今年,以下放財權、事權為主要內容的“擴權強鎮”試點在川啟動。在宜賓縣,63個小項權利從縣一級下放給首批十個擴權強鎮試點鄉鎮。觀音鎮黨委書記曾曉東說,鎮里利用積累的財政資金和擴權強鎮財稅優惠政策,通過招投標模式滾動開發,已帶動5000多萬元民營資本參與當地城鎮化建設。
  改革釋放紅利:四川城鄉居民收入已經從2010年的3:1縮減至今年前三季度的2.45:1;新農合醫療保險最高支付限額已調整到10萬元以上,城鄉居民生活品質的差距越來越小。
  2013年9月13日,四川省政府正式出台《進一步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八條措施》。組建省級新型城鎮化發展專業投融資平臺,多渠道籌集舊城危舊房和棚戶區改造資金,加大小城鎮建設投入……更多的利好漸次落地。
  一條具有四川特點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原標題:改革洞開新城鄉——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四川探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35inel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