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青瓷藝術家劉傑 在山堂 攝劉傑燒制的文房四寶——弦 在山堂 攝南宋雙魚洗 在山堂 攝
  中新網麗水12月19日電(記者 童靜宜 見習記者 奚金燕)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華。但凡成功之人,往往都要經歷一段沒人支持、無人陪伴的黑暗歲月,而這段時光恰恰是沉澱自我的關鍵階段。在最浮躁不安的青春歲月里,80後青瓷藝術家劉傑“隱居”於大山之中,終日與瓷為伴,潛心鑽研著龍泉青瓷古法燒制技藝,一獃就是數年,幾乎與世隔絕。
  藏藝十年,昔日山中少年終一鳴驚人。在日前落幕的APEC會議上,劉傑創作的“五子登科——硯滴”、“橋耳爐”瑩潤勝玉、獨具匠心,獲得了國家領導人的關註和喜愛。他年輕,人生道路走得還不是很遠,然而他從藝十餘載,他的青瓷故事一說就很長……
   不負韶華 埋沒在泥土中的青春
  在朋友的眼裡,劉傑就是一個“異類”,唱歌、打游戲、泡吧,所有80後最熱衷的事情,劉傑卻一點興趣都沒有。只有談及青瓷,那雙沉了一湖水的眸子才會泛起絲絲波瀾——青瓷可能是他唯一的愛好了。
  有空沒空,他都喜歡獃在工作室,揉泥、拉坯,用滿沾泥漿的雙手打磨出一個個青瓷胚胎,伴隨著飛旋的轉盤,他的思緒仿佛也能迴轉到記憶里的山中歲月……
  劉傑出生於1985年,念書的時候就喜歡動手做一些小玩意。高中畢業後,劉傑一門心思想找份工作,劉傑的親戚知道後就把他帶到了瓷廠。這是劉傑第一次近距離看到青瓷的燒制,沒想到就是這一眼讓他從此愛上了這一行。
  2002年,劉傑拜青瓷行業技藝高超的老藝人為師,正式學習龍泉青瓷的燒制技藝。23歲時,為潛心鑽研仿古瓷的燒制技藝,劉傑跑到一個偏遠的小山村,一獃就是數年。
  正是放蕩不羈的年紀,當同齡人都在享受著物欲生活時,劉傑卻躲在山坳中,一次次揉泥,一次次地拉坯成型,將自己的青春封存在了厚土之中;當別人都在討論世界杯哪支球隊更勝一籌時,劉傑卻一心扎在書堆里,一遍遍翻閱著龍泉青瓷典籍,汲取著前人遺落的獨門秘技……
  只要說起山中的日子,劉傑的嘴角就會不自覺得彎起一個弧度。別人問他:“苦嗎?後悔嗎?”他搖搖頭說:“如果說人生分為青年、中年、暮年三個階段,那麼我青年裡最美好的時光都沉澱在了那裡。”
  那麼,劉傑眷戀的究竟是一段怎麼樣的時光?
   以古為師 仿古瓷燒制堪稱一絕
  在龍泉,劉傑的仿古瓷堪稱一絕,用資深青瓷收藏家的話來說就是“幾可亂真”。這一手讓人艷羡的燒制技藝從何而來?採訪中,劉傑告訴了我們答案:從書中而來,從鑽研中來。
  天下各大窯系中,龍泉青瓷一直被認為是仿製難度最大的瓷器。“只有能夠燒制出幾可亂真的仿古青瓷,才可能真正掌握龍泉青瓷的傳統燒制技藝,才算得上技藝全面、技術精湛的制瓷藝人。”彼時的劉傑年輕氣盛,於2008年獨自上山,潛心研究各時代龍泉青瓷精品的器形、胎料、胎色、釉料、釉色以及裝飾手法,並不斷的試驗,不斷的摸索和不斷的感悟。
  那幾年也正是龍泉仿古瓷風頭正盛的時候,然而由於古現代施釉技術和釉料配方的差異,市場上的很多仿古瓷形似而神不似。龍泉青瓷追求薄胎厚釉,自五十年代龍泉窯恢復以來,龍泉青瓷的施釉工藝主要以浸釉、盪釉、塗釉及噴釉為主,整體的釉色十分統一。
  然而劉傑卻從一些老瓷片的斷層中意外地發現,古青瓷往往裡釉是粉青,外釉是梅子青,再外面就是天青。為什麼一件古青瓷會有不同的釉色?唯一的答案就是,古法的施釉技藝與現代根本不同!
  這個意外發現讓劉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大腦混沌間,他腦中突然閃現了之前看到過的一本書——朱伯謙老先生的《龍泉青瓷簡史》,裡面曾經提到過,古人燒制青瓷不同於現代,一般都是從素燒開始再施釉再素燒,兩者循環往複。
  當年,這個說法曾受到不少人的質疑,大家普遍認為這種說法根本就不靠譜。而現在,劉傑認為,朱老先生說的很有可能是可行的。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劉傑反覆試驗,從原料到青釉配方,從工作機器到設備,力求還原古人燒制青瓷的條件和場景。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數不清多少次的試驗,劉傑最終成功研究出了宋代官窯瓷器多次上釉的技藝,基本步驟就如朱老先生所言:素燒——施釉——再素燒——再施釉——三次素燒——三次施釉——燒成正品,可以重覆多次。這一方法完全脫離了現代瓷器施釉方法,使龍泉青瓷作品釉層更加豐厚、質感更加細膩、釉色更加滋潤。
  仿古瓷在龍泉有著千年的制瓷歷史,與前輩比起來,劉傑這位初出茅廬的後生顯然是幸運的。經過打磨鍛煉,還沒到30歲的劉傑,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各種胎色和各種釉色的燒制技藝,也能夠仿燒各個時代的各種器物,成為了“龍泉三傑”之一。
   藏藝十年 APEC會議上一鳴驚人
  劉傑是一個早熟的人,但他並沒有因為這份早熟變得過分深沉,反而成長得更加穩健理性。27歲對於劉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生節點,這一年,他結婚生子,下山轉型。
  常年隱居山中的劉傑對龍泉青瓷的市場行情一無所知,偶然間聽說一個現代青瓷杯能賣到上千元時,他才意識到了裡面的商機。從仿古瓷轉到工藝瓷,對劉傑來說根本不算什麼難事,至少從技術上來說是這樣。
  轉型初期,劉傑是迷惘的,經常是市場上流行什麼他就做什麼。但是,青瓷文化,文化青瓷,只有註入作者思想的青瓷才有靈魂,一味迎合市場對劉傑的發展來說顯然是不利的。
  對這一點,劉傑有清醒的認識,他認為現在自己知名度不高,需要等待時機去發展。
  機緣正悄然降臨。2013年10月,劉傑受邀參與APEC國宴青瓷的設計與製作。經過一年多的反覆試驗和燒制,最後,劉傑以最擅長的青釉配方和施釉技藝製作出了獨具匠心的“五子登科——硯滴”、“橋耳爐”。
  APEC會議期間,劉傑的作品被擺放在了雁棲湖國際會都的主席休息室、會議中心接待室等重要區域,成功受到了各國領導人、嘉賓的喜愛和關註,尤其是“五子登科——硯滴”,造型精緻端巧,做工細膩唯美,兼具註水和清賞把玩價值,遠看晶瑩無瑕,近觀水潤如玉。
  藏藝十年,一鳴驚人。劉傑的年輕讓人驚訝,而他的成功則讓人欽佩。在採訪中,越深入越能感受到,這個30不到的小伙子,對古青瓷有著超乎常人的執著與痴迷,就連他的妻子都會忍不住嗔怪:“經常看一幅古青瓷的圖片,一看就是幾個小時,飯都顧不上吃。”
  “龍泉青瓷不僅要傳承好,更重要的是發展好,只有秉承傳統工藝,又融入當代的審美意識,才能創作出時代認可的作品。”劉傑表示,接下來將乘著APEC的東風,註冊自己的品牌“在山堂”,創作一批傳統器形結合現代審美情趣的作品,力求傳統創新相融合,實用把玩兩相宜。
  以古為師卻不泥古,劉傑身上既流淌著龍泉人執著的創作精神,更張揚著新一輩藝術家的獨特個性,耐得住寂寞也守得住繁華,我們相信,劉傑的春天才剛剛開始。(完)  (原標題:80後青瓷藝術家劉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35inel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