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新華
  習近平主席在教師節前夕赴北京師範大學看望師生時表示,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很悲哀。筆者認為,不僅是課本的”去中國化“的問題嚴重,更為值得警惕的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
  “去中國化”的現象幾乎比比皆是。
  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 “國際化”與“中國化”的相互關係,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現在有一種不良傾向:忽視文科與理工科的區別,過分強調與國際接軌、向國外看齊。學界十分看重在SCI(科學引文索引)、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上發表文章、得到國外承認、獲得國際獎勵。許多高校和研究機構對在SCI上發表的文章,不分優劣、創新與否,一律給予重獎。
  實際上,在國際化方面,文科與理工科是存在巨大差別的。一般來說,理工科的理論和方法本身沒有階級性、意識形態性、政治性,而且西方發達國家的科學技術大多都比中國先進。在這方面,中國越是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越是與國際接軌、看齊,中國的理工科也就越先進、發達。因此,在理工科特別強調國際化,有益無害。當然,也必須從中國實踐出發,不能完全丟掉中國化。
  人文社會科學是不是也能像理工科一樣特別強調國際化呢?我認為不能。如果人文社會科學也像理工科一樣特別強調國際化,甚至“去中國化”,不僅不是“有益無害”,甚至可能是“有害無益”!因為,人文社會科學是有階級性、利益立場、意識形態、政治差別的。比如,同一種經濟社會現象,不同的理論看法可能完全相反、結論根本不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資本家剝削雇佣工人,是工人養活了資本家;西方經濟學認為勞資關係是平等交易關係、資本家不僅沒有剝削雇佣工人,反而養活了工人。
  黨的十八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有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請問,中國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方向和共產黨的領導,國際上普遍贊同嗎?西方國家認可嗎?實際上,西方國家可能不僅不認同,甚至可能否定、反對。如果中國片面強調國際化,把國際化理解為與西方接軌、看齊,就能夠得到西方主導的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界的認同嗎?很難!
  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國際化,應是中學為本、西學為用,即中國化為本、國際化為用,積極借鑒人類文明創造的有益成果,或者說國際化為中國化服務。不是與西方接軌、向西方看齊,而應學習、引進、吸收國外先進、發達、有利的學問、思想、理論,以利形成、發展、完善中國特色、風格、氣派的人文社會科學。同時還要向世界介紹它,擴大國際影響,盡可能使自己的學問、思想、理論得到國際認同,成為具有國際性的學問、思想、理論。▲(作者是武漢大學教授)
(編輯:SN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35inel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